一月一个样 一年大变样——写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一周年之际

2024-08-08来源:幸福福田

  奋进路上,时光如梭。
  一年前的今天,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正式发布,为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绘制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标示了河套合作区发展的新方位,开启了河套合作区奋进的新征程。
  勇立潮头谱新篇,扬帆逐浪大湾区,携手世界创未来。
  在这片沃土上,河套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一个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加速崛起。
  (一)
  河套,不只是深圳的河套、广东的河套,更是国家的河套、全球的河套,承载光荣使命,蕴含宏伟愿景,被寄予厚望。
  就在不久前,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长覃伟中分别前往前海、河套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宣讲。书记市长带头宣讲,宣讲第一站选择的地点均为重大战略平台,背后别具深意。
  为什么选择前海、河套?
  作为国家落子深圳的重大战略平台,前海和河套肩负着先行探索、积累经验的光荣使命。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试验,而是带有突破、示范意义的先行先试。各方寄望前海、河套,以改革创新成果带动深圳全域、促进深港合作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
  河套与前海,有相同又有不同。两地都是重要的深港合作平台,都以“深港合作”和“制度创新”为使命,但分别以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推进产业错位发展。
  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平台,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中的科技创新极点之一。这里区位优势突出,跨境合作条件优越,科技创新活力强劲,协同发展潜力巨大,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面积3.89平方公里的“小小河套”,是撬动湾区科创“大效应”的重要支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益于深港融合加速向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河套合作区的建设按下“加速键”,持续迸发出勃勃生机。
  河套合作区,其时已至、其势日兴、其效可期。
  (二)
  河套乘风起,科创向未来。
  2023年8月,《河套深圳园区规划》的正式公布,为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打响了“发令枪”、插上了“金翅膀”,标志着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迈入“全面提速期”。
  △国务院新闻办就《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提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未来发展的三大发展定位,即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这是国家赋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大使命,也是基于国家所需、湾区所向、深港所长的战略考量。
  围绕三大定位,河套合作区的重大项目“干起来”了,科创资源“聚起来”了,深港协同创新“联起来”了,标识形象“亮起来”了,金融支持科创“走起来了”,科研配套服务“链起来”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迈入了全方位、深层次、一体化的新时期。
  “小河弯弯”化身“科创引擎”,创新的浪潮在深圳河两畔涌动。
  △河套合作区科研人员在工作。(吴书楷摄)
  看联动之“和”——
  河套是深港合作的先导区和重要平台,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如何让“双向奔赴”热潮更澎湃,实现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是重中之重。
  河套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从深圳园区出发,途经“一号通道”半小时左右便抵达香港科学园,为深港科研人员提供“点对点”便利通勤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驿站(河套)正式启用,打造“人才过河第一站”;河套深圳园区“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是深圳市首个实现深港跨境业务“一件事一次办”的大厅……
  一年来,深港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硬联通”“软联通”能通则通能快则快,“心相通”不断深化,深港“双城故事”在河套续写着精彩篇章。两座城市“双向奔赴”,在深圳河畔创造了发展奇迹,也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典礼现场。
  看制度之“合”——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湾区建设重在规则衔接,难也在规则衔接。如何打通各种制约科创协同的堵点、卡点?河套围绕“五流四制”一一破题,耕好规则机制“试验田”。
  去年9月,全国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在河套深圳园区发布,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走上“快速路”;今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河套深圳园区企业所得税、港人个人所得税“双15%”优惠政策落地,有效降低了科研机构、企业和港人的税负水平……
  一年来,河套合作区充分发挥政策创新和开放合作的特殊“通道”作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为提升双城融合发展水平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河套一号通道。(吴书楷摄)
  看科创之“核”——
  创新具有集聚性与开放性,创新本身会带动创新。河套合作区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也是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全球的实质性试验地,在一步步改革创新、深度融合中点燃创新“核爆点”。
  比如,中试平台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对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至关重要。打造河套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正是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有力举措。
  一年来,河套合作区充分发挥集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资源的特殊“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成果转化的特殊“基地”作用,努力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产业创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作贡献。
  数据显示,河套深圳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创项目超160个,聚集440多家科技企业、1.5万名科研人才。其中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8个重大平台,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在河套渐成燎原之势。
  一河连深港,和合共成长,创新“核聚变”。作为杠杆和支点,河套正撬动着大湾区乃至世界的科创资源,爆发澎湃的创新动能。
  (三)
  河套风正劲,更向潮头立。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正在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锚定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发展定位,坚定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赓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河套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的精彩样板。
  敢闯敢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探索示范。
  越是波澜壮阔的征程,越需要改革开放开路。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澎湃向前的每一步,无不牵引着内与外的交融联通、山与海的同频共振,为其他领域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河套,是大湾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实验平台。要围绕中央对河套合作区的部署要求和平台定位,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敢为人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
  锐意进取,在深化深港更紧密科创合作上担当作为,在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狠下功夫,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聚力发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充分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建立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
  埋头苦干,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定位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唯有实干苦干快干。当下,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地标串珠成链,河套要发挥的作用不能只局限于一隅,更要与其他平台联动成势,在这些支撑大湾区建设中紧密联动,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要坚持目标导向,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动起来、跑起来、干起来,将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要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对标最高最好最优,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现实需要出发,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改革创新。
  “首善之区”启新程,“二次创业”再出发!
  作为河套合作区所在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的发布,也赋予福田区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战略使命,标志着福田区迈入“二次创业”新阶段。福田区八届三次党代会提出,把河套合作区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源地,带动全区培育催生新科技、新金融、新消费、新制造、新物流,再造高质量发展的“飞轮效应”。
  △今年1月11日,福田区八届三次党代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找准方向,勇毅笃行,精耕细作“创新沃土”,这片“希望田”才能变成科技创新“优产田”。一年来,福田坚定扛起贯彻落实《河套深圳园区规划》的政治责任、属地责任、历史责任,高质量建设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未来,要紧密对接香港发展规划,推动口岸通道改造升级,深化“五流四制”政策集成创新体系,构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及配套环境,充分释放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撬动效应”,推动原创性、战略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立足深港、面向湾区、链接全球,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加速度的姿态,向世界级的科研枢纽大步迈进!
  资料延伸:河套的“前世今生”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脍炙人口的歌曲《东方之珠》中,“小河”指的就是深圳河——深港的边界河。它全长37公里,发源于深圳梧桐山,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深圳湾。
  一条河流,往往寄存着一座城市岁月的故事。但当一条河连接两座城,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河与城的相遇,而是两座城的璀璨。
  这条河,是深港两地从隔河相望到携手共进的最佳“见证人”。
  1995—1997年,深港共同治理水患,开展防洪排涝工程,将深圳河裁弯取直,形成深圳河南侧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区域。这个被泥沙填平的新区域,被称为“落马洲河套地区”。而这正是河套最初所指的区域,也是为日后深港携手开展深度科创合作埋下种子的初始之地。
  △1997年5月13日,深圳河治理第二期工程拉开帷幕。(李振岐摄)
  进入21世纪前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推动深圳河沿岸地区发展的建议不断被提及。
  一水相连,一湾相融;珠联璧合,双向奔赴。
  经过深港双方多年的探索磨合,2017年1月3日,深港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这片因治河而生的“弹丸之地”,有了全新的名字,奏响了深港科技创新紧密合作的交响序曲。其概念也从最初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和对岸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组成的“一区两园”新格局。
  · 2019年,河套迎来发展大年。这一年的2月和8月,“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分别被写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全名”正式落定。
  ·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2023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标示了河套合作区发展的新方位,开启了河套合作区奋进的新征程。